宝鸡家园网
您当前的位置:宝鸡家园网 > 县区新闻 > 太白县新闻 > 内容

白县鹦鸽镇“南塬曲子”写实大山深处曲情浓

日期:2011-11-03 来源:宝鸡家园网 【关闭

      “坚持文化改革方向,增强软实力;文化繁荣发展,惠民更给力;十四惠民工程,展示新作为;打造文化精品,唱响主旋律……”听着略带眉户剧韵味的声调,品着唱响文化大发展的唱词,太白县鹦鸽镇南塬村的男女老少默默欣赏着“南塬曲子”。 10月 30日,南塬村“南塬曲子”班通过高音喇叭,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送到了千家万户。

      当天,地处太白深山的南塬村,迎来了久违的艳阳天。“南塬曲子”班的 10名成员“全副武装”,在村文化室弹唱他们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自编自演的《六中全会送佳音》。鹦鸽镇党委书记任锋闻声赶来,一个劲直夸:“唱词编得好,宣传形式好,老曲子唱出了新内容,这个做法好啊!”

      “听上去怎么有一种眉户剧的韵味?”记者不解地问。“‘南塬曲子’是眉户剧的老子辈,历史悠久着呢。”“南塬曲子”班班长张文海说。据他介绍,“南塬曲子”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经太白县高龙乡传入南塬村,唱词多以古典神话、民风民俗为主。演唱采用座场形式,一般 5— 7人就可开唱,人手一件伴奏乐器(主要有三弦、板胡、三叉板等),边奏边唱,曲调婉转,节奏欢快。如今的“南塬曲子”班共有 10名成员,年龄最小的高银占 55岁,最大的黄金玉已经 80岁了。他们都是因为相同的爱好走到一起的,其中张文海已是第四代传人。他们虽然大多年近花甲,有的已到耄耋之年,但表演起来个个精神抖擞、热情洋溢,时不时还跳两步、摆个造型,大有返老还童的精神头。“我唱了 40多年了,越唱精神头越足 !”黄金玉边拉板胡边和我们说话。武艳艳是 3名女成员之一,别看她 60岁了,绿毛衣、红头发、挂着珍珠项链、戴着金耳环,打扮得时髦俏丽,已经不是昔日农村妇女的模样了。

      “南塬曲子”班并非自娱自乐。闲暇时,除了自己找乐子,还拉出去和村民们分享他们的快乐。这些年,谁家有个红白喜事,哪里搞个什么庆典,或者碰上庙会赶集,他们都要去凑个热闹唱上几曲。然而,这些陈腔老调唱着唱着就不受“待见”了。不光年轻人不爱听,就连老一辈人也不喜欢听了。一问才知道,大家都觉得唱词太陈旧。班里有个“秀才”叫赵明,是“南塬曲子”的“词作家”,而张文海则是“南塬曲子”的“曲作家”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,“南塬曲子”不受村民“待见”可不是什么好事。两人思来想去,决心要对“南塬曲子”进行“改革”,从形式到内容都要做到与时俱进。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喜欢他们的曲子,他们深入学习党的各种政策,先后谱写了20多个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目和秦腔唱段:从《把党的医疗政策夸一番》到《唱一唱农村旧貌换新颜》,从《争做知荣明耻践行人》再到《抓计生就是抓发展》,都唱到了南塬人的心坎上。赵明说:“‘南塬曲子’不再是陈词老调,唱的都是南塬人的新生活。”

      曲子虽好,但代沟问题却也不容回避。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去外面打工,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学这老曲子,“南塬曲子”面临失传的问题。村党支部书记廖关林告诉记者,为了保护传承了近百年的“南塬曲子”,镇、村领导齐心协力想办法,共同为“南塬曲子”谋发展。经过各级的不懈努力,“南塬曲子”的传承和发展已引起各方面重视。 2009年,市上的文化部门为“南塬曲子”班添置了新乐器、扩音器、音响等设备;镇领导积极为“南塬曲子”班联系了一些演出活动:太白县每年举办的“两节一会”、太白县第十一次人代会、 2009年宝鸡市首届老年艺术节等,“南塬曲子”班均登台献艺。去年,“南塬曲子”班还代表柴胡山村为申请“最美乡村”进行演出,受到有关方面高度评价。 2009年,在鹦鸽镇政府的支持下,南塬村村委会向县文化局递交了“南塬曲子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申报资料。
 
      “在鹦鸽镇,除了‘南塬曲子’这样的演唱班,还有一些民间艺人自发组织的文艺演出队,也在全县乃至全市、全省为群众演出,在广大农村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文化大繁荣带来了福音,我们将不遗余力地保护、传承、发展像‘南塬曲子’这样的民间文化,从而推动地方文化事业繁荣兴旺、造福于民!”鹦鸽镇党委书记任锋说。

重要提示:转载本站信息须注明来源:宝鸡家园网,具体权责及声明请参阅网站声明
阅读提示:请自行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及观点的正误,本站概不负责。欢迎发表评论。
浏览次数: [返回顶部][打印本页][关闭窗口]来源:宝鸡家园网 编辑::贾点
[宝鸡家园网]刊登此文只为传递信息,并不表示赞同或者反对作者观点。
如果此内容给您造成了负面影响或者损失,本站不承担责任。
如果本篇内容涉及到您版权的问题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会在2小时内妥善处理。